
【引言】
三秒钟,让你想象一个地球正在发生的场景:白昼酷热难耐,干涸的湖泊看似将在下一秒彻底湮灭,然而转头,另一面,海洋暴雨肆虐,城市被洪水吞没。对,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离现实最近的“末日拼图”。今年,不管是南欧破纪录的40℃高温,还是东亚地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,全世界都在感受气候正在张牙舞爪地发威。可是我们要问一句,这还只是自然规律的“反扑”,还是某些人行动的结果?更重要的是,中国作为全球生态领域的关键一员,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
【第一高潮】
先来看两组相互对立的观点:一些国际学者认为,地球气候变化是“牲口屋里的大象”,大国们总是视而不见,真正需要采取气候行动的时间早已过去。但另一派专家则乐观地表示,依然有最后的“黄金十年”,如果世界能齐心协力,气候灾难是可以控制的。问题是,从巴黎气候协定到零碳排放计划,喊了这么多年,问题不但没变轻,还一再恶化。难道是一群人装睡,一群人高喊“狼来了”?还是因为某些隐而不宣的实质矛盾,让气候议题成了各国的政治工具?
【发展过程】
事实比表面更复杂。以今年欧洲的能源危机为例,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引发了天然气供应的短缺,迫使许多国家重新恢复煤炭发电。而用煤炭发电,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再度上升。可是,多数欧洲国家民众对此反应显得颇为“分裂”:一部分认为应尽快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的问题,恢复生活稳定;另一部分则呼吁,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减排目标。嘘寒问暖,不如打钱?那些习惯骄傲地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发达国家,颁布绿色政策手起刀落的时候,平均工资翻倍、福利高筑,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呢,刚在工业化路上一脚踏下去,就被告知,“别污染地球”。这就像,刚给了一个孩子半个糖浆,却要求他对着弟弟高喊“别吃糖”。
再看看中国这边,老百姓感受气候变化也很真切。去年,郑州的1200毫米超强降雨还记忆犹新,而到了今年夏天,华北多地暴雨又让农田变得泥泞不堪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日益极端的天气不仅改变了日常生活,还让讨生活的方式增加了风险。河南的小麦种植户李大爷就说:“以前种小麦,哪遇过7月这么大的水,现在愁啊,收不收得回来吃饭都难说了。”显然,比起那些遥远的协议书里的条款,眼前“种不了几亩田了,大夏天还闲得想不开”的现实,可能才是多数人的关切吧。
【第一低潮】
但问题是,我们真的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吗?乍一看,似乎全球对这个目标已经形成了某种“默契”:美国拜登政府大刀阔斧推出排放标准,中国稳稳推进“双碳”战略,欧洲大肆推广电动车市场,你看,画风一片和谐。然而细想不对,美国推动绿色政策的底气,更多来自其独居“科技高地”的经济优势。而其他国家呢?可能并不全然买账:比如印度和南非表示,他们还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期,需求和投入不对等,硬搞零碳排放,等同自断经济增长。相较而言,欧洲内部虽然步调更为一致,可近年的能源危机又暴露了其极大脆弱性。而即便是中国,在推行新能源转型时,仍需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。
不过话说回来,各国之间的斗争,和普通人又有什么直接关系?有人甚至提问:“我一个月工资5000,单亲妈妈,管全球变暖什么用?”这或许听起来有些消极,但实际上,类似的声音普遍存在。毕竟对许多人来说,离气候变化最近的,也多数只是家门口的高温天与街道上突发的积水。难不成,还要我搞懂碳中和和2050年之间的关系?有种就让高污染企业买单好了!
【第二高潮】
然而,现实却喜欢翻“意想不到的牌”。就像之前印度和南欧的高温事件,导致气候移民数量激增,数千家庭被迫离开家乡寻找更“宜居”的土地,而这必然进而加剧区域社会矛盾与难民危机。以南欧为例,意大利的罗马街头,移民涌入导致生活成本上升和社会矛盾尖锐。换句话说,那些原本觉得“事不关己”的普通人,在气候问题演化成社会动荡时,却成了直接的受害者。而从森林大火到农田干旱,这些变化将继续恶化全球粮食供应链,对所有国家的基本需求体系都是巨大冲击,这其中,可有人逃得掉?
更值得玩味的是,不仅“气候难民”的压力正在升高,别忘了,全球变暖下“极热天气”的经济账同样不轻松。据机构测算,到2050年,因为气温上升增加的医疗支出将占全球GDP 2%以上。打个比方,这就像,如果我们继续拖下去,这锅最终不仅让生态账户埋单,可能连银行账户都兜不住!
【第二低潮】
眼下所谓的各国绿色转型,貌似取得了一些成效,但暗潮正在酝酿:虽然新能源领域投资风头正劲,但电动车领域的资源争夺已经让市场竞争变得格外残酷,而未来,锂、钴等关键矿产资源是否足够全球“绿色革命”的需求,本身就存在悬念。而另一方面,天气模式变得愈发难以预测,很多专家警告:一旦某个临界点达到,整个全球生态系统或进入不可逆阶段。最悲观的预言甚至说,人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根本不是绿色转型,而是整个星球的生存时间。
于是,各国分歧加深变得几乎必然。美国主导的能源政策试图“吃独食”,拥有天然资源优势的国家与进口依赖型国家渐生嫌隙,发展中国家则苦于左支右绌。再说到底,全球不同国情下,如何做到真正的团结一致?
【写在最后】
那么问题来了:全球温度升了几度,关我们啥事?但仔细想想,恐怕不仅是“关我们事”,有可能关的是每个人的“命”。回到开头,那些全人类共享的自然危机,真的能靠几个环保条文就解决吗?或者说,所谓绿色经济的推动力,多存在于大国政策话术,实际呢?全球普通人既承担了气候变化的直接后果,也无从在影响结果的议题分配中有实际话语权。叹口气。这,可能真的是一场全人类下一轮的考试。
【小编想问】
气候变化的责任,是应该更多由发达国家承担,还是需要全人类一起来分担呢?如果未来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气候保护之间做选择,你又会支持谁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
首选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