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,账面上的数字,总是喜欢讲一个特别简单、特别好莱坞的故事。今年上半年,美国的GDP,嚯,一脚油门踩破了30万亿美元大关。中国的呢?19.23万亿。这明晃晃的11万亿差距,往那儿一摆,感觉就像拳击赛里,一个重量级选手对着一个次中量级,裁判随时都要读秒了。故事结束,胜负已分,对吧?
可这要只是故事的一个版本呢?要是我们换把尺子,一把不那么迷信金融魔法,更关心你手里一百块钱到底能买几斤猪肉的尺子——购买力平价(PPP),那整个剧本就得重写了。而且,那根本不是一个追赶的故事,而是一个早就完成了反超,并且把距离越拉越远的故事。
这种拧巴的感觉,让很多过去天天喊着“美国第一”的美国媒体,也开始有点坐不住了。那种情绪挺微妙的,一开始是迟疑,然后是自己端详半天,最后不得不面对一个,怎么说呢,有点尴尬的现实。好像,他们终于没那么嘴硬了。
问题到底出在哪?说白了,就像两家公司,用的会计准则根本不是一套系统。美国的GDP算法,是支出法,逻辑特直接:你花了多少钱,就等于创造了多少价值。这账本,天生就是为华尔街写的,是“金融家”的思路。那些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,律师一小时几千刀的咨询费,全都能变成金光闪闪的GDP数字。
最离谱的就是医疗。美国今年的医疗支出,奔着4.5万亿美元去了,占了整个经济的16%。可这背后是什么?是普通人看个感冒,账单就能上千美元;是救命的专利药,价格高到天上。这些贵得吓人的成本,最后都华丽丽地滚进了GDP的大雪球里,数字是好看了,可老百姓的日子呢?还有那快9000亿美元的军费,一个螺丝、一个马桶盖卖出天价的新闻,都听得人耳朵起茧了。这些虚高的价格,居然也被一本正经地算成是国家的经济产出。
这么算来算去,结果就是服务业在美国经济里占了快八成,而真正造东西、撑起国家筋骨的制造业,萎缩到只剩11%。这产业“空心化”喊了多少年了,数字可不就这么来的么。
再看看中国这边,记账的方式更像个“实干家”。咱们偏重生产法,一分一毫,都得是工厂里实实在在造出来的产品,是地里长出来的庄稼。这种统计方式,土是土了点,但扎实啊。制造业的根基牢牢的,增加值占了全球快三成,世界工厂这个名头,不是白叫的。
如果说内部记账方式已经让名ěiGDP这把尺子不准了,那外部的汇率波动,简直就是给这把尺子又加了个哈哈镜。今年美联储一顿加息,美元指数冲到105的高位,人民币兑美元呢,平均在7.1左右晃悠。
这感觉就像什么?就像你拿了把缩水的尺子去量别人的身高,量出来自然是把人家给“量矮了”。中国经济本身实打实的增长,在换算成那个被吹得气球一样的强势美元之后,凭空就给压缩了一大截。
更有意思的是通货膨胀。美国3.5%的通胀,物价呼呼地涨,这本身就会把名义GDP的数字往上推,但民众的生活成本呢?也在跟着飙升。而中国这边,通胀控制得好好的,经济增长就显得含金量更高。
所以你看,当名义数字越来越像一场魔术的时候,购买力平价(PPP)这把尺子就显得特别实在。它不管你汇率怎么波动,也不管你物价怎么折腾,它就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:同样的钱,在你这儿能买多少东西,在我这儿能买多少东西。它衡量的,是一个国家最真实的生产能力和老百姓的消费水平。
用这个标准一算,那故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早在2014年,中国的经济体量按PPP算,就已经超过美国了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最新的预测是,到今年,中国按PPP算的GDP份额,会占到全球的19.68%,美国呢,只有14.75%。这差距,都拉开到惊人的10.2万亿“国际美元”了。
世界银行的数据也讲着同一个故事:今年中国的PPP总量是30.3万亿国际美元,美国是25.4万亿。这些可都是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,不是谁自己编的,任何辩驳都显得有点苍白。
其实美媒也不是今天才醒过来,这个过程是慢慢的,一点点地从假装看不见到不得不正视。我记得2014年那会儿,BBC就发过文章,标题就在那儿问:“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?”它引用的,就是PPP数据。后来到了2020年,欧亚时报也报道过IMF的数据,还挺直接地质问,为啥主流媒体对这事儿“选择性失明”呢?
但最近,风向是真变了。今年1月,《新闻周刊》还在那儿讨论中国的人口问题,但字里行间,已经默认了在PPP上中国早就领先这个事实。社交平台X和Reddit上就更直接了,好多网友都在说,名义GDP就是个汇率游戏,美国不过是“抓着最后一根稻草维持形象”。
真正的变化,你得去看《纽约时报》这种主流大媒体的报道细节。他们是不会用大标题直接告诉你“美国已经是第二了”的,但他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东西,比标题有劲儿多了。
今年5月,他们发了篇文章,承认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是美国的两倍,在汽车、船舶、钢铁这些领域,领先优势超过70%。他们也注意到了,中国对美国出口是降了,但对东南亚和非洲的出口在猛增,整体贸易顺差反而更大了。
7月的报道,又在研究中国是怎么顶住关税压力,还实现了5.2%的增长,把出口市场成功转向了新兴国家。到了9月,一篇标题就很扎心的文章出来了,叫“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输给中国”,文章没聊宏观数据,反而跑去中国的城市里看,惊叹上海的公园数量怎么就从500个翻倍到了1000个,这背后代表的城市活力是什么。
这些报道,已经不怎么纠结那些抽象的数字了,他们开始看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。从光伏产业占了全球八成份额,到对非洲出口飙升,这些报道,其实就是用另一种方式,间接承认了那个基于PPP的、更真实的经济排名。
说到底,再宏大的经济叙事,最后还得落到每个人的柴米油盐上。最近在小红书这些平台上,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,一场民间的“中美网友对账”活动,就这么自发地火了。这比任何经济学家的报告都来得直接,冲击力也更大。
大家晒的不是数据模型,是活生生的生活成本。在美国,一张看急诊的账单,高得吓人的房产税,甚至叫一次救护车的费用,都可能让一个中产家庭头疼半天。有网友就感慨,在美国花100美元买到的东西,感觉在中国60美元就足够了。
这些来自民间的“对账单”,一下就把GDP数字和普通人生活体验之间的那道鸿沟给揭开了。原来,那个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光环下面,老百姓过日子的压力,一点也不小。这种购买力的直观差异,比任何复杂的经济模型都更有说服力。
有人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,说这两种发展模式,一个是“种树”,一个是“搭棚”。
中国的模式,特别像在耐心地种一棵树。你看那些大规模的基建投资,4.5万公里的高铁网,那是实打实的;在半导体、量子计算这些领域砸钱搞研发,核心装备自给率提到90%,这也是真金白银;在光伏、风电这些产业建立起全球的统治地位,更是十年磨一剑。这些投入,回报周期长,见效慢,但根扎得深,一旦长起来,就枝繁叶茂,风雨不动。
而美国的模式呢,就被一些人批评说,更像在“搭一个华丽的棚子”。资本都喜欢往回报快的金融市场里冲,谁还愿意去投资那些周期长、利润薄的实业呢?重振工业的口号喊得震天响,但实体经济那点利润,在金融投机面前,实在没什么吸引力。棚子搭得是快,看起来也光鲜亮丽,可风一吹,就晃得厉害。
潮水退去的时候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媒体论调的转变,不就是因为他们透过那个华丽的棚子,看到了那棵正在茁壮成长、根深蒂固的大树吗?要看谁能笑到最后,看的从来不是账本上的数字游戏,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。时间嘛,总会给出最诚实的答案。
首选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